- DNF:时隔3个月!旭旭宝宝终于出太初无影剑,但却开心不起来
- 「无影剑-缘生劫灭」这把太初短剑,红眼究极毕业武器,为了深渊能爆出来,旭旭宝宝已经处于“魔怔”状态,发动全账号100个角色狂刷深渊! 历经3个多月的时间,在10...
1931年,周恩来同志到达汕头。他打算从上海党组织所在地前往中央苏区瑞金,汕头是此行的中转地。
1931年12月上旬的一个深夜,33岁的周恩来准备化名伍豪,从上海德十六铺码头出发,当时上海党组织正处于危急的时刻,周恩来等人的出行必须格外小心。
只见他身着对襟中式短上衣和裤子,气质朴实,俨然常年在广东打工的青年人。趁着夜色掩护,码头周边少有人出没,交通员黄华还是全程护送周恩来到了十六铺码头。为了路上有一个照应,交通员肖桂昌陪同周恩来在码头登上了一艘英国小火轮,在两天两夜的路程后,他们到达了汕头。
一路风尘仆仆,周恩来一到汕头,就先去了中央交委在汕头的绝密办事处“华富电器材料行”,汕头交通站的站长陈彭年向周恩来汇报工作。
之后,在交通站的安排下,周恩来在汕头一旅馆休息,墙上黄埔合影照却提醒他:立即转移,其中有什么内情?
当时,周恩来与肖桂昌一行人住进了当地条件最好的金陵旅馆。
他们在房间里安顿好,查探完了周围环境,确认暂时安全后,这才神色自若地下楼吃饭。
本以为一切顺利,没想到周恩来向前面一瞥,看出了一个不小的危险。
原来,在周恩来走下楼的途中,前面楼梯拐角处的墙上有一张照片吸引了他的目光。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派兵东征,准备讨伐叛军陈炯明。汕头人民特意举办了一个欢迎黄埔学生军的大会,当时还进行了拍照留念,周恩来就在这张照片中。
即使几年过去,还是可以轻易在人群中认出周恩来。他立马就提高了警惕心理,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其他同志。大家商讨了一番,旅店里毕竟鱼龙混杂,反动分子无孔不入。到时,我在明,敌在暗,情况可就不好了,于是一致决定:立即转移。
他们镇定地把房退了,入住了另一家棉安街的小旅店。这家旅店离金陵旅馆有点距离,就在一条隐蔽的巷子里。沿途上,他们走得十分谨慎,时刻观察路上有没有可疑分子。
他们之所以选择这家旅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是当时镇守潮汕的国民党军队独立二师师长张瑞贵开的。有了这个背景,像附近的地痞和混混都不敢上门找茬,就连公安局的警卫晚上巡逻通常都会忽略这家店,可以说,最危险的地方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周恩来他们就在这里暂住一晚。
一夜无事发生,一大早,周恩来和肖桂昌就搭乘了潮汕铁路的火车,准备赶往潮州。
几个小时的路程,也并不是毫无风险,周恩来他们还是经历了一些波折。
周恩来扮成了商人的样子,肖桂昌和另一名交通员是他的同伴,三人坐在一处。
可是哪里知道,当他们走进二等车厢的时候,发现车厢里空无一人,只有他们三个,他们觉得这种情况很不对劲,是不是敌人的圈套也不得而知。小心为上,他们三人假意只是路过第二车厢,径直走进了第三车厢。原来,当天购买第二车厢的乘客本来就寥寥无几。
等到三个人走进第三车厢,发现这里人很多,大家站得很紧,而且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周恩来他们三个只能和别人坐在一块,佯装低头看报打发时间,其实是在密切关注车厢内的动静。
没过多久,就遇上了列车查票员过来查票。对于周恩来他们这些革命斗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这自然能够轻松应付过去。
可是却出现了一个意料不到的情况。
这位查票员的身份不一般,他曾经和周恩来有渊源。
他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东征时的一个铁路职工骨干分子,曾经在东江行政专员公署向周恩来请示过工作,周恩来当时算是他的上级,两人有过几面之缘。如今对方是敌是友未可知,不能被他认出来。
想到这里,周恩来赶紧把头上戴的毡帽往下拉了几下,试图将脸挡住,假装把脸朝向窗外看风景。坐在他旁边的肖桂昌察觉了周恩来的举动,虽然不知其中缘故,但他还是立马反应过来,马上站起来给周恩来打掩护,等到查票员到了跟前,肖桂昌一派从容自若地把车票递给对方。
查票员一看是二等票,就叫他们几个到旁边的二等车厢坐着。肖桂昌当即满口答应下来,等到那人走了之后,三人并不打算换过去,依然稳坐不动。
所幸剩余的路程不多了,度过了一段煎熬的时间,周恩来一行人终于顺利在潮安站下车了。
恰逢中午时分,三人吃过午饭简单休整后,就立马搭上了两点的电船马不停蹄地赶往大埔。
去往大埔县城的路程上比较顺利,他们很快到达了目的地,经由大埔转乘了开向虎头沙的小型电船,在经过青溪时上岸,又在青溪交通中站短暂停留。周恩来此番前来,是一次秘密行动,没有事先宣扬,只惊动了少数人。
在宝贵的休息时间,周恩来还是心有顾虑,他将大家召集起来,简短说了几句。上海党组织正处于困难时期,革命的前途是宽广和光明的,同志们要迎难而上,再接再厉,当务之急就是把建设交通线的任务完成。
对于这段经历,周恩来曾经在《伍豪自中区来信》中就有相关的记录,周恩来同志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和党员同志以及当地群众交谈了一番,对闽西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匆匆吃过晚饭,周恩来他们又一次踏上了征程。青溪交通站站长卢伟良带着手枪队的九个士兵,和大埔埔北交通站的其他两位同志,一起在深夜护送周恩来赶往下一个中转地。在村民们还在梦乡的时候,他们却趁着夜色的掩护,一路翻山越岭,经洋门、党坪等地,在铁坑小站暂时歇脚。
白天,为了不打扰百姓,他们只在群众家里的谷仓稍作休息。到了暮色降临,他们带着几位向导和驳客枪队出发,翻过了一处伯公坳(ào),就到了福建境内。
眼看离终点越来越近了,周恩来一行人途经永定县委所在的“秋云楼”,县委书记肖向荣用心地找来几匹好马,几个人一路向西骑行,终于在年底到达了江西赣南。12月22日,周恩来在瑞金叶坪,电告中央:一路顺风,已经平安到达“娘家”。
周恩来到达瑞金后,就立马投入到苏区的工作中,之前一路的惊险和跋涉已成过往。
直到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之前,周恩来同志一直在瑞金从事革命工作。在瑞金的两年多时间里,周恩来几乎有一半时间在对敌斗争的前线上度过,留下了很多感动的英勇事迹。
1934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已经适应了在瑞金的生活。一日,红军某部长独立营营长杨衍炬奉上级的调令,刚从前线回到红军大学上课。在参加红军之前,他是下肖区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部长,和邓颖超关系很不错,和周恩来同志也时有来往。周恩来和邓颖超特意邀请他到家中一聚,想要为他接风洗尘,顺便了解些前线的情况。
杨衍炬想到老友重逢,心中自然高兴,立马就应邀而去了。
几人寒暄一阵,就落座吃饭了。杨衍炬不是什么贪图享受的人,但看着桌上的光景,心中还是有点惊讶,饭桌上只有一碗四月梅子,放了少许辣椒、一碗酸菜还有一些米饭。
杨衍炬心中惊讶,但面上不显。周恩来给他盛饭夹菜,只吃了一口,他的表情就不对劲了。这些细节自然瞒不过周恩来,周恩来对杨衍炬解释道:“忘了,忘了。”说完还有点不好意思地笑起来,周恩来忘了什么呢?
周恩来从一节竹筒里倒出了小半碗盐水,让杨衍炬把菜放到碗里浸些盐水再吃。那碗盐水放在杨衍炬的眼前,仿佛只给客人享用,周恩来还是继续吃着桌上那些没放食盐的饭菜,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品尝什么美味佳肴。
邓颖超在一旁,告诉杨衍炬,艰苦生活只是暂时的,等到革命胜利以后就能够过上好日子了。
杨衍炬听了激动地对周恩来说道:“周恩来同志,你们吃得太苦了,比那些前线的战士还苦!”
周恩来不以为意地回答道:“干革命怎么能不吃苦呢?我们现在吃苦,为的是将来人民群众可以不吃苦啊!”
饭后,周恩来和杨衍炬又接着谈论前线的情况。周恩来对前线的粮草和食盐供应很关心,杨衍炬刚从前线回来,自然十分了解,他告诉周恩来:“前方粮食和食盐供应比后方好些,有了后方的大力支援,前线打了胜仗,还能从敌人手中缴获不少有用的东西。”
这是令人振奋的事情。周恩来听了也连连叫好:“那就好!那就好!敌人伸出了两只手,我们也要伸出两只手,一手粉碎他们的军事‘围剿’,一手还要粉碎他们的经济封锁!”后来,这段话成为了周恩来同志的经典发言。
当时杨衍炬听了他的话,受到了极大的激励,直接站起来喊道:“是!我听周恩来同志的!”在之后的工作中,更是发挥了十二分的力气,热情地帮助当地群众的生活和劳作。
周恩来同志从上海来到瑞金的这一行程意义重大,当时中央红色交通线基本建设完成,周恩来所走的路线就是对交通线完成度的一次试验。
1931年,周恩来同志从上海向中央苏区转移,走的就是这条“红色交通线”,经由周恩来一手创建。
1931年夏,大埔交通站长卢伟良接到上级派遣,到上海党组织汇报工作进展。周恩来一行的安保工作也交到了他的肩上。
上海租界旅馆内,周恩来和邓颖超一同接见了卢伟良,为之后的出行做准备。卢伟良将从上海到青溪交通线沿途的详细情况告知。
其实,组建红色交通线是党早就有的想法,一早就开始筹谋了,到1931年,交通线已经初见规模。
1929年,国民大革命结束后,在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影响下,赣南、闽西等地的土地革命在党的带领下迅速展开,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没过多久,闽西和赣南苏区成为势力范围最大的一个革命根据地,两地党组织联合组成中央苏区。
当时在上海的党组织意识到并肩作战,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他们努力与瑞金的中央红军建立稳定的联系。
12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部长、军事部长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对朱毛红军和闽西红军发出了“单独的指示”,中央需要与闽西红军、朱毛红军之间分别设立独立的交通网,来加强联系。
在闽粤赣苏区建立一个独立交通网的设想应运而生,这个重担也交到了周恩来的肩上。
这条秘密交通线,计划以北方线、长江线和南方线几条主干线为依托,向外延伸拓展,建立将中央和各革命根据地连接起来的交通网络。
周恩来深知此交通线的重要意义,他在接过担子时,说了一番豪言壮志:“宁可放弃苏区一个县,也要办好交通线。”
1930年开春,在毛泽东同志和福建省委指派下,中共闽西特委委员和军委书记卢肇西、广东省委的重要交通员李沛群一同到达上海,他们的到来自然和交通网有关。
他们二人对于能够建立从中央对闽西的交通网极力支持,并抱有很大的期待。
卢肇西对于闽西的交通运输情况十分熟悉,他就和党中央交通部门共同商定了在香港、闽西建立交通大站的初步计划。
到了9月下旬,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在上海召开。在会上,周恩来传达了中央的重要决定:不仅要巩固现有的苏维埃区域,还要将各个苏维埃区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加强党的领导。然后发动农民们,为建立中央苏维埃政府奠定群众基础。
为了参加这次会议,各根据地的干部同志应邀到上海,周恩来心中记挂着红色交通线的建设,特意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闽西的卢肇西同志见了一面。
两人一番交谈后,周恩来提议建立“工农通讯社”,以此作为武装交通机构,为建立秘密红色交通线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中央交通局先着手建立了一条从上海到江西的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线,通过事前的勘察,周恩来指示同志们在重要的港口、车站和水运关口设立交通站点。
交通员的作用至关重要,他的职责关乎交通站能够顺利工作,甚至是交通线能否运作。
周恩来对交通员的选调很重视。他曾经告诉交通局长吴德峰,交通员的选定要遵守几条原则:
首先需要党龄足够长,在政治上是坚定可靠的好同志;其次,对敌斗争丰富,为人机敏灵活,还有枪法要好;第三,体格要好,要能够胜任长途跋涉的工作;到了最后就是要有一定文化水平,尤其是记忆力要强。至于最后一点要求,那是因为,当时党为了降低消息泄露的风险,内部的很多重要资料都采用“无纸化”的传递方式,也就是需要交通员把所有情报背诵下来,口述给他的下线,这对同志们的文化素养要求较高。
这些交通站点是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成的,属于党的势力范围,完全为党所用,而且十分可靠。党在每个站点上都派了得力的同志前去负责,走完全程需要跋涉3000多公里。当时条件有限,交通员能够使用的都是十分简单甚至简陋的工具,为了掩人耳目,大多数运输任务都在深夜进行,“昼伏夜出”已经成为了这些交通员的工作常态。
他们对党忠诚,坚守岗位,在这条交通线挥洒了无数的汗水,他们就像是这条运输轨道上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又坚韧不拔。李沛群、肖桂昌、熊志华和曾昌明被称为中央“四大交通”,他们是无数交通员的表率。
由于路线过长,处在敌人包围圈中的站点容易出现突发状况,为了保证交通线的时刻通畅,党又在一些重要站点附近建设了一些新的站点,以起到临时的替补作用。
接到周恩来的指示后,卢肇西没有丝毫耽误,在1930年秋回到闽西后,就把周恩来和中央的思想传达下去,大家十分振奋,深受鼓舞。在卢肇西的统筹下,调遣人手,开始着手建设“闽西工农通讯社”。终于,在同志们的协作下,通讯社在闽西永定金砂古木督成立,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中枢联络机构建成了,接下来就是交通线路的拓展了。闽西党组织的同志们经过了一番周密的商讨,决定以各县为单位,在各地建立分支机构,形成从中央到各县的机要交通网。这时,闽西地区的交通线已经初具雏形。
与此同时,中央到各革命根据地的交通线也在紧密进行中。
1930年7月,中央军委成立交通总站,几个月后,一并划入了中央交通局管辖。
历时一、两年的建设历程终于要验收成果了。到了1931年3月,在中央交通局的集中统筹下,闽西工农通讯社以及向外延伸的机要交通网作为基础线路,建设成了从上海出发,经过香港、汕头、大埔和闽西,抵达江西瑞金的交通运输线,这是一条属于党的红色秘密交通线。后来,在党的革命事业中发挥了很大的价值,因它的功绩,被人们誉为“党的生命线”。
这条线路绵延了几千公里,建设的全程都在暗中进行,完美躲过了国民党的监视,党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这也是党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这条由周恩来同志亲自设计、组建,凝聚了党内无数同志心血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在1930年到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前,多名党员干部在这条路线的保驾护航下到达苏区,其中就有周恩来、项英、刘伯承和叶剑英等同志,此外还有一些负责通讯的技术人员和文艺工作者,成为了当时沟通上海党组织和苏区的重要桥梁。
这条红色交通线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将它的作用发挥了五年之久,期间历经艰辛,无数次面临着危机。
红军多次“反围剿”都取胜了,粉碎了国民党的痴心妄想,正面破坏不成,他们就企图从别的地方搞些动作,比如干扰党的交通线。交通线一直在战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是,当时上海通往全国各苏区的大部分交通线都被反动分子截断,甚至破坏了,只有这条红色交通线依然坚守在它的岗位上。
汕头、大埔是这条交通线上的重点节点,同时也处在敌人的重重监管下。
除了国民党在这些城镇重兵把守设置岗哨外,城内还有很多特务,他们混迹在人群中,伪装成各种身份,还有一些社会地痞仗势欺人,在城里欺压群众,可以说城内形势十分严峻。
即便处境艰难,各交通员依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克服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完成了一次次的运送任务,苏区人民所需的价值900万食盐、价值600万元的布匹还有其他药品、无线电设备就是走这条路线,才能避过敌人的侵袭,顺利送达苏区人民手中的。
周恩来对这条交通线感情不一般。在建国后,他到广州、福建等地视察工作,还特意提到了交通员,赞誉他们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无名英雄”。
当年的红色交通线沿线区域也被建设成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当年的光辉革命岁月。
